POCO 在峇里島正式發表 F8 系列,主打效能、音效與影像全面升級,台灣同步上市。

📰 新聞概要

小米旗下子品牌 POCO 在 2025 年 11 月 26 日於印尼峇里島舉行全球發表會,正式推出 POCO F8 UltraPOCO F8 Pro 兩款旗艦機型。
主要亮點包括:

  • 處理器:F8 Ultra 搭載最新 Snapdragon 8 Elite Gen 5,安兔兔跑分突破 390 萬;F8 Pro 則採用 Snapdragon 8 Elite (3nm 製程)。
  • 音效:與 Bose 聯合調音,F8 Ultra 配備三喇叭 2.1 聲道立體聲系統,F8 Pro 則為雙喇叭設計。
  • 影像:F8 Ultra 首次導入 5 倍潛望長焦鏡頭,搭配光影獵人 950 感光元件。
  • 螢幕:採用 POCO HyperRGB AMOLED,支援 120Hz 更新率,接近 2K 規格。
  • 電池:Ultra 配備 6500mAh,Pro 為 6210mAh,皆支援長效續航。
  • 設計:Ultra 採用第三代科技奈米皮背蓋,Pro 則導入玻璃冷雕工藝,提供黑色與牛仔藍兩種配色。
  • 上市資訊:台灣於 11 月 27 日正式開賣,早鳥購機享有 Xiaomi Mini LED 電競螢幕PlayStation Store 禮物卡等優惠。

💡 手機特點

  • 效能定位:F8 Ultra 的 Snapdragon 8 Elite Gen 5 與獨顯晶片,顯然瞄準高階遊戲玩家與重度使用者。這讓 POCO 在「性價比旗艦」的定位上更貼近真正的高端市場。
  • 音效突破:與 Bose 合作是一次大膽嘗試,三喇叭 2.1 聲道在手機市場極為少見,顯示 POCO 想要在影音體驗上與其他旗艦區隔。
  • 影像策略:5 倍潛望長焦鏡頭是 POCO 首次嘗試,這意味著它不再只是「遊戲手機」,而是全面旗艦。
  • 市場策略:值得注意的是,F8 Ultra 本質上是 Redmi K90 Pro Max 的國際版,這顯示 POCO 在國際市場的品牌定位仍以「重新包裝 +差異化設計」為主。
  • 挑戰:雖然硬體規格亮眼,但 POCO 在全球市場的品牌力仍有限,如何讓消費者認同「POCO = 真旗艦」而非「小米副牌」將是關鍵。

👉 總結來看,POCO F8 系列是一次全面升級,從效能、音效到影像都直逼高端旗艦。它不再只是「平價高效能」的代名詞,而是嘗試建立獨立旗艦身份。對台灣市場而言,這可能會吸引原本考慮 Redmi 或 Xiaomi 的用戶轉向 POCO,尤其是追求影音娛樂的年輕族群。

2025年AI穿戴裝置進入爆發期,Meta與多家科技巨頭競相推出創新產品,改寫日常生活互動模式。

2025年,AI穿戴式裝置迎來技術與市場的雙重突破,從智慧手錶、耳機到AR眼鏡與AI貼片,全面滲透人們的生活場景,成為新一代的數位助手與健康守護者。

🔥 Meta領軍推出六款AI穿戴新品

Meta技術長Andrew Bosworth在流出備忘錄中揭露,Meta今年將發表六款AI穿戴式裝置,涵蓋智慧眼鏡與新一代Quest頭盔,強化其在虛擬實境(VR)與混合實境(MR)領域的領先地位。其中包括:

  • 與Oakley合作的智慧太陽眼鏡:具備攝影鏡頭,可拍攝第一人稱運動視角。
  • 升級版Ray-Ban Meta眼鏡:內建小螢幕,可顯示通知與操作App。
  • 可能推出真AR眼鏡Project Orion系列:具備本地AI運算能力與視覺互動功能。

Meta也強調,行動版Horizon Worlds平台若能突破瓶頸,將成為其AI生態系的關鍵支柱。

🌐 全球AI穿戴市場高速成長

根據市場研究,2025年全球AI穿戴市場預估達526億美元,並將持續以年複合成長率17.2%擴張。推動因素包括:

  • 感測器與AI晶片技術成熟:微型化與低功耗設計讓裝置更貼近日常。
  • 健康監測需求激增:心率、睡眠、壓力等即時追蹤成為主流。
  • AI雲端與邊緣運算串接:提升穿戴裝置的智慧反應與互動能力。

🧠 穿戴裝置類型多元化

2025年熱門AI穿戴裝置涵蓋:

類型功能亮點
智慧手錶/手環健康監測、語音助理、行動支付
智慧戒指微型感測器、身份辨識
AR眼鏡/智慧眼鏡視覺輔助、通知顯示、拍攝功能
AI耳機/耳塞語音操控、即時翻譯、聲紋辨識
生理貼片皮膚感測、健康數據即時回傳
外骨骼裝置增強體能、支援復健與工業應用

AI穿戴裝置正從「潮流科技」轉型為「生活必需品」,不僅改變人機互動方式,也重新定義個人健康與社交體驗。

iPhone air登陸中國,市場反應不一

關於中國市場對於 iPhone Air 上市的反應,根據最近的新聞報導,情況似乎有些複雜且評價不一:
​初期預購與首日反應:

​預購熱烈(初期): 曾有報導指出,iPhone Air 在中國開放預購後幾分鐘內便售罄,顯示出極高的市場關注度。
​首日銷售平平(門市): 然而,在正式上市首日,實體門市(如北京三里屯、上海)的初步反應相對平靜,門市未出現排隊人潮,甚至可即日下單取機。雖然部分顏色在上午售罄,但整體買氣不如其他新款 iPhone 機型。
​消費者觀望: 許多消費者表示,超薄設計和新色系的確吸引目光,但更多人只是在門市試用,仍處於觀望狀態。

​主要特點與挑戰:

​輕薄設計: iPhone Air 主打超薄設計(厚度僅5.6毫米),這一點是吸引消費者的主要原因。
​eSIM 限制: 該機型採用 eSIM-only 設計(僅支援 eSIM,取消實體 SIM 卡槽),這在過去曾是 iPhone Air 一開始不在中國市場販售的原因,因為中國對 eSIM 技術有嚴格監管。儘管目前大陸主要電信商已支援 eSIM,但對於習慣使用實體 SIM 卡的消費者可能仍是一個考量。

​後續市場表現與供應鏈調整:

​需求不如預期: 隨著時間推移,市場對 iPhone Air 的整體需求似乎低於蘋果最初的預期。
​供應鏈減產: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等指出,iPhone Air 需求不及預期,預計供應鏈產能將大幅縮減(甚至有報導稱將縮減80%以上,接近「停產前」水準),以調整生產重心至更受歡迎的 iPhone 17 和 iPhone 17 Pro 系列。

​總結來說, iPhone Air 憑藉其極致輕薄的設計在中國市場初期獲得了極大的關注,並在線上預購中展現出高人氣。但正式開賣後,其實體門市買氣相對平淡,加上 eSIM 限制以及市場對於輕薄與續航、鏡頭配置的取捨有不同看法,導致其長期銷量表現不如預期,蘋果因此也開始對其供應鏈進行調整。

🍎 蘋果 M5 晶片全面登場:AI效能大躍進,三大產品同步升級

蘋果於 2025 年 10 月正式發表新一代 M5 晶片,並同步推出三款搭載 M5 的旗艦產品:14 吋 MacBook Pro、iPad Pro 以及 Apple Vision Pro。這次更新不僅是硬體性能的提升,更是蘋果在 AI 運算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 M5 晶片亮點一覽

  • 採用台積電第三代 3 奈米製程技術
  • 配備 10 核心 CPU(6 效能核心 + 4 效率核心)
  • 新世代 10 核心 GPU,支援第三代光線追蹤
  • 每個 GPU 核心皆內建神經網路加速器
  • 16 核心神經網路引擎(NPU)
  • 統一記憶體頻寬提升至 153GB/s
  • AI 任務處理效能提升達 3.5 倍 Apple 蘋果仁 – 果仁 iPhone/iOS/好物推薦科技媒體

💻 三款新品重點整理

產品升級亮點
MacBook ProAI效能提升、圖形處理速度加快1.6倍、電池續航力最長達24小時、SSD速度翻倍 Yahoo奇摩新聞
iPad Pro更強大的AI運算能力、支援即時圖像生成與大型語言模型運行 蘋果仁 – 果仁 iPhone/iOS/好物推薦科技媒體
Apple Vision Pro提升沉浸式體驗與即時AI互動能力,強化空間運算與視覺處理 Apple

📈 市場策略與展望

蘋果此次更新瞄準年底購物季,三款新品定價與前代相近,預計將在台灣等地陸續開放訂購。M5 晶片的 AI 加速能力,讓蘋果在筆電與平板市場中樹立新標竿,也為 Vision Pro 帶來更強的空間運算支援 Yahoo奇摩新聞

蘋果硬體技術副總裁 Johny Srouji 表示:「M5 晶片讓 Apple 在 AI 領域邁出關鍵一步,結合強大的 CPU、GPU 與神經網路引擎,為使用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效能體驗。」 Apple

iPhone 17 Pro「宇宙橙」傳出變色問題,外媒提供換機建議

​近日,Apple 的 iPhone 17 Pro 系列中,一款名為「宇宙橙」的新配色在國外社群論壇 Reddit 上引發了熱烈討論。多位用戶反映,他們購買的 iPhone 17 Pro Max 宇宙橙版本,在鏡頭邊框及鋁合金邊條的位置出現了顏色變化或褪色的情況,原有的飽和橙色逐漸轉變為類似玫瑰金或粉紅金的色調,外觀與原色明顯不同。
​儘管變色事件引發了關於「清潔方式不當」或「機身塗層反應」的猜測,有外媒跟進報導並分析指出,這類暖色系金屬塗層可能對光線和環境濕度較為敏感,也可能與金屬氧化反應有關。目前,變色情況似乎主要集中在「宇宙橙」版本,其他配色如銀色或鈦藍較少出現類似問題。
​外媒建議與蘋果官方回應:

​官方尚未正式回應: 儘管問題浮現,但 Apple 官方尚未正式說明「宇宙橙變色」是否屬於產品瑕疵範圍。
​建議保留證據: 外媒建議,購買近期出貨且仍在保固期內的 iPhone 17 Pro 和 Pro Max 用戶,務必保留購買證明和變色照片紀錄。
​有望爭取換機: 若未來有更多案例曝光,且蘋果內部認定為瑕疵,用戶有機會爭取到維修或換機處理。
​持續追蹤: 預計 Apple 內部正在收集相關數據並追蹤個案。若有進一步的召回、公告或處理方案,相關消息將會更新。

​其他傳聞中的 iPhone 17 Pro 規格亮點:
​除了顏色問題,關於 iPhone 17 Pro 系列的規格也有許多傳聞和預測:

​晶片與散熱: 預計搭載 Apple A19 Pro 晶片,並可能採用均熱板(Vapor Chamber)散熱系統,以提供更持久的性能表現,特別是針對遊戲和大型本地語言模型運算。
​相機系統: 傳聞 Pro 系列將迎來重大升級,可能配備三顆 4800 萬像素的融合鏡頭(主鏡頭、超廣角與長焦),並可能支援高達 8 倍的光學品質變焦。前置鏡頭也傳將升級至 1800 萬像素,並引入 Center Stage(人物居中)功能。
​設計與螢幕: 機身材質可能從前代的鈦金屬回歸或改用鋁合金。螢幕預計保持與前代 Pro 系列相似的尺寸,但可能具備更高的戶外峰值亮度(傳聞可達 3000 尼特)以及抗反射塗層。
​記憶體: 傳聞 Pro 系列的記憶體將從 8GB 提升至 12GB。

​註:由於 iPhone 17 Pro 尚未正式發表,上述部分規格和顏色變化的資訊多來自市場傳聞、供應鏈消息及用戶回報,實際產品資訊請以 Apple 官方公布為準。

三星首款三折平板手機即將亮相,採雙鉸鏈設計、預計年底上市

三星電子即將在2025年10月底於韓國慶州舉行的APEC峰會上,首次公開展示其首款三折式平板手機。這款設備採用雙鉸鏈設計,可從手機展開成類似平板的大尺寸螢幕,展現三星在可折疊裝置領域的最新突破。

📱 三折平板亮點與設計特色

  • 雙鉸鏈結構:可三段展開,提供手機、平板兩種使用模式。
  • 可能命名為 Galaxy Z TriFold 或 Galaxy G Fold
  • 硬體規格(傳聞)
    • 內外雙螢幕設計
    • 三顆獨立電池
    • 搭載 Snapdragon 8 Elite 處理器。
  • 展示方式:首度亮相將以玻璃櫃靜態展示,無法實際操作。

📆 上市時間與市場策略

  • 預計上市時間:最快於2025年11月正式發表並開賣。
  • 售價預估:約 3000 美元,初期產量有限。
  • 市場定位:三星希望藉此鞏固其在可折疊裝置領域的領導地位,並與華為等競爭對手一較高下。

🌏 台灣市場觀望中

根據台灣三星的回應,目前仍在觀察總部三折機的規劃與台灣市場需求,尚未確定是否引進。目前台灣主力仍為 Galaxy Tab S11 系列與中價位平板 Galaxy Tab S10 Lite,主打開學與換機潮。

🔮 市場展望與競爭態勢

  • 三星自2019年進入摺疊手機市場以來持續創新,今年7月推出的 Galaxy Z Fold 7 已展現輕薄設計優勢。
  • 華為已於2024年推出全球首款三折手機,三星此舉有望將三折形態推向全球市場。
  • 蘋果預計2026年推出首款摺疊iPhone,市場競爭將更激烈。

這款三折平板手機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三星在全球高階行動裝置市場的一次重要布局。若成功上市並獲得市場認可,將可能改寫平板與手機的使用習慣與設計語言。

來源:騰訊新聞報導Cool3c 台灣三星動態Notebookcheck 報導

iPhone 17 系列全新登場:輕薄、強效、攝影再進化

蘋果於 2025 年秋季發表會正式推出 iPhone 17 系列,包含四款機型: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 以及 iPhone 17 Pro Max。此次更新不僅在外觀設計上大幅革新,更在效能、相機與 AI 功能上全面升級,展現蘋果對未來智慧手機的願景。


🌟 iPhone 17:主流旗艦的全能進化

  • 螢幕:6.3 吋 OLED,支援 120Hz ProMotion 高刷新率與 3000 nits 戶外峰值亮度
  • 晶片:搭載 A19 晶片(台積電 3 奈米製程),效能提升 20%
  • 相機:後置 4800 萬畫素主鏡頭 + 新增 4800 萬畫素超廣角鏡頭;前鏡頭升級至 1800 萬畫素,支援 Center Stage 自動置中功能
  • 售價:新台幣 29,900 元起

✨ iPhone Air:史上最薄的 iPhone,輕盈登場

  • 設計:厚度僅 5.6mm,採用鈦鋁合金邊框,重量約 165g
  • 螢幕:6.5 吋 OLED,支援 120Hz ProMotion
  • 晶片:A19 Pro 晶片,效能媲美 Pro 系列
  • 相機:單顆 4800 萬畫素主鏡頭
  • 特色:全面採用 eSIM,取消實體 SIM 卡槽
  • 售價:新台幣 36,900 元起

🔥 iPhone 17 Pro / Pro Max:專業攝影與效能的極致體驗

  • 螢幕:Pro 為 6.3 吋,Pro Max 為 6.9 吋,皆支援 120Hz 與抗反射塗層
  • 晶片:A19 Pro 晶片,GPU 每核心內建神經加速器,支援高強度 AI 運算
  • 相機
    • 三顆 4800 萬畫素鏡頭(廣角、超廣角、長焦)
    • 長焦支援 4x 與 8x 光學變焦,焦段涵蓋 13mm 至 200mm
    • 支援 ProRes RAW、ACES 電影級色彩管理、Genlock 多機同步
  • 散熱:首度導入 VC 均熱板設計,提升長時間穩定性
  • 電池續航:Pro Max 最長可達 37 小時影片播放
  • 售價
    • iPhone 17 Pro:新台幣 39,900 元起
    • iPhone 17 Pro Max:新台幣 44,900 元起

🎨 顏色選擇與容量配置

機型顏色選項容量起跳
iPhone 17紫、綠、藍、白、黑256GB
iPhone Air天藍、淺金、雲白、太空黑256GB
iPhone 17 Pro銀色、宇宙橙、藏藍256GB
iPhone 17 Pro Max同上,另提供 2TB 超大容量版本256GB

🛍️ 上市與預購資訊

  • 預購時間:2025 年 9 月 12 日(台灣時間晚上 8 點)
  • 正式上市:2025 年 9 月 19 日

這次 iPhone 17 系列不只是硬體升級,更是蘋果在 AI、設計與使用者體驗上的一次全面革新。你最期待哪一款呢?

iPhone 16e就是為了這些人設計的

最近iPhone 16e 的發布,展示了蘋果又一次非常精準的調整。它保留了蘋果一貫的精緻設計,又以更親民的價格來提供。這款產品主要面向那些長期使用舊款 iPhone(例如 iPhone 11、iPhone 12 或 iPhone SE 系列)的用戶,這些用戶在使用多年後更需要大幅提升電池續航、處理性能及相機技術,而 iPhone 16e 剛好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誕生的。

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iPhone 16e 在延續蘋果極簡美學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化升級:更快的 A18 處理器、更長效的電池續航以及全面升級的相機模組,都明確指向一個既強調性能與實用性,又兼顧成本效益的市場定位。蘋果透過這些調整,不僅要吸引那些對現有功能感到“不夠用”的老用戶,同時也讓價格較為敏感但渴望進入最新生態系統的人群看到升級的價值 .

同時,蘋果在產品上市策略上也非常明確:透過換購計劃、綁約購機優惠等措施,強力鼓勵舊款 iPhone 用戶升級。這不僅讓用戶感受到升級後使用體驗的質的飛躍,也確保了新機型能快速融入更加先進的軟硬體環境之中。

總體而言,iPhone 16e 不只是一次技術與設計上的創新表現,它更是一個策略性產品,專門為那些在舊有設備上已經感受到瓶頸、卻又希望保持蘋果生態系統完整體驗的用戶量身打造。如果你對這款手機在攝影功能、性價比或升級促銷方案上有更多興趣,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這些細節,或者展開對未來可能演變的市場趨勢進行深度討論。

有相關興趣或者有要申辦門號的朋友歡迎掃描旁邊的LINE來詢問~~

iPhone 16e推出,優勢在哪裡?

手機分期0906272800

Phone 16e 的推出帶來了一系列的討論,究竟會帶來那些影響呢?
以下是一些主觀看法:

1.A18 晶片:iPhone 16e 配備了A18晶片(GPU少一顆),提供長期使用的性能和出色的能耗。

2.相機系統:4800 萬像素的主相機,支持2倍無損變焦,加上蘋果一貫出色的光影表顯,基本能滿足日常拍攝需求。

3.電池續航:電池續航時間長達26小時,支持無線充電。我知道有人要噴無線只有7.5W,但是你也要知道很多中高階手機都沒有。

4.USB-C 連接:我知道很可笑,但是iPhone14對以前的用戶來說是升級。

5.Apple Intelligence:(未來會)內建 Apple Intelligence。

所以可以看到這台手機的客群基本上就是手上設備是iPhone14以下的用戶,換上來還是蠻有感的。那些一直拿iphone15、16來比的人,我是真的不知道有啥意義。

再說到定價21900,這個價格如果搭配電信方案的話,有機會用1000以內的中低月租去搭配,這其實是好事。不用為了拿一台可以用4~5年的iphone來綁一千五的月租,相對省錢省很多。

最後提醒一下,21900跟29900的8000價差,其實差很多。
8000可以吃一整個月的麥當勞(三餐)、超過16e售價的三分之一(36%),這個差距遠遠大於iPhone16 和 pro的差距(23%)。
16e很貴嗎?我想會這樣說的人應該沒有在這時候拿起se3用過–時至今日,se3的A15處理器依然可以應付大多的工作,而且順順的。

在萬物齊漲的年代,一台好用耐用的手機現在兩萬上下,其實是台好手機。

在2024年,安卓與蘋果的差距

剛剛看到一篇新聞(也不算啦,算月經文了),連結我放下面。
【iPhone 16無新意「回歸安卓」?果粉搖頭曝2特性:何必】

就此想要分享一下,現在的兩個系統之間到底是差距在哪?

首先,直接講結論,系統真的差異很小。
比較大的問題還是你喜歡哪個硬體的設計和價格能不能接受,以相似規格來說,通常安卓手機大約可以以低大約一萬左右的價格入手,這是相當大的誘因。

為什麼我會說系統的差異不大呢?首先常用的app基本上兩者都有,LINE、IG、FB、yt等等常用app都是連通的,帳號登入進去都可以正常使用。
工作用的通常都是google全套,這在我自己使用上無論windows、ios、android都是一樣完全沒差。
差最多的是介面跟設定,但是講實在你用了好幾年也不一定清楚設定在哪調啦。想調啥直接用搜尋的就好了,放哪根本不重要。

所以從我使用的角度看,真的沒有哪一個好另一個沒用,這種說法。更多的是品牌的信任度(你要說信仰也行)或者個人喜好像是漂不漂亮就很主觀。
什麼,安卓系統很卡?這種10年前的話題,早就沒這回事了,別鬧了。

只要跳出”哪一家手機好”這個意識形態的框框,會發現選擇一下子多了很多。


最後不要跟我說銷量啥的,車子銷量最多的toyota就是最好的車子嗎? 只有功能價格最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